
当一名幼儿园老师——亚米·高塔姆绑架了 16 名小学生并提出一系列要求时,不仅震撼了孟买jc和城市,而且在全国及其政界人士中引起了反响。
阿里云盘:点击观看
热评1:
凭什么女性因为这种人渣付出了自己的一生?凭什么普通人只能用这种方式博取关注?凭什么强奸犯可以逍遥法外受害者要压抑一生?一句简单的,她也是体制的受害者就可以概括全部吗?是那些被忽视的女性情绪,那些不被在乎的边缘诉求,那些掌握着世界大部分资源的人对小部分人的剥夺,无论何时,我们都需要站起来,站出来,述说、表达,用你想到的任何方式告诉别人,我们经历的苦难,我们接受的不公,我相信是有用的,总有人是有用的!
热评2:
为什么明明是一部保护女性的法律,却有年龄限制?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思考的问题! 当大家都以为孩子们是受害者的时候,却不知道有一个人在用自己的力量拯救着他们,她身为抑郁症患者,却仍努力把欢笑带给这些孩子。 印度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,但至少还有人会思考,并通过电影这种方式去警醒别人。不止印度如此,很多国家都有各式各样的法律,但制定法律的是人,选择实施和是否遵守的也是人,如果仅仅因为有某部法律存在就代表社会变得更美好了,那只能说想得美……
热评3:
《星期四》拥有一个欺骗性的开场。
一个提前结束休假归来的幼师,回到幼儿园立马和小孩打成一片。看得出来,她和小孩子们的关系不错。
可谁知,知人知面不知心,下一秒她就成了绑匪,打电话告诉警察,如果不给自己5000万,每过一个小时,她就会杀掉一个小孩。
这看起来似乎只是简单的绑票,不过随着故事的推进,女人的过去也开始浮出水面。真相大白之际,你不但能瞬间理解她的所作所为,也会发现这么做背后的无奈和辛酸。
和前段时间的另一部印度片《杰伊·比姆》一样,《星期四》同样拥有非常现实的议题,讲的是一个学生时期遭遇过强暴事件的女生,因为警方迟迟未将犯人捉拿归案,于是女主多年后选择铤而走险,用绑票的方式,逼警察找人。
故事采用悬疑手法,一步步带领观众走向女主的深层行为动机。影片聚焦的核心矛盾,来自印度居高不下的强暴率。
2015年,新德里警方做过统计,该地区当年仅记录在案的性犯罪条目就多达2199起,数量是2012年的3倍。同年,针对女性的施暴案数量也多达5367起,较2014年增加24%。
片中女主所说的“8个月大的婴儿和70岁老人都无法幸免”并不是刻意夸张,如果仔细搜罗当地的同类案件,会发现除了幼童和老人外,游客、外交官和警察均有过被侵犯的记录。
就在新德里警方数据公布的前一年,印度刚刚经历完一整臭名昭著的案件。三名男子被控告因轮奸一位22岁记者,被法庭宣判绞刑。而在这起案件发生以前,三个人才刚刚因为另一起轮奸案被法庭判处无期徒刑。
死刑判决不但让该案成为印度司法史上首个针对强奸犯的案例,也一度被外界视作是印度开启改革的信号。当时的主审法官希望通过这样的判决,向全社会传达他们力图改变的决心。
不过受制于印度固有的阶级思维和男尊女卑观念影响,要在印度谈论女性的自由真不是一件容易事。影片有一个细节让人扼腕:
女主之所以指定一位警察和自己谈判,原因仅仅是因为当年是对方受理她的案子。然而出于对名望的追求,这个业务娴熟的警察并没有把女主被强奸的事放在心上,导致犯人终究没能被绳之以法。
女主的深层动机当然是借一场事先张扬的绑架案,来找到逃脱法网的旧犯。但从以另一个角度来看,未尝不是对印度警务系统低效渎职的控诉。
警方的选择性忽略,不但让这起案件迟迟悬而不决错过有效追诉期,更让人难过的是,案件带给女主的心灵创伤是永久性的。
在后来的面对面对质过程中,她曾细致诉说了这种心理。那是一种已经无法再相信任何男人的后遗症,等到好不容易遇到爱护她的人,她也得纠结一阵子,为要不要告诉对方自己的过去而陷入烦恼。
因为她担心,一旦告诉对方真相,在印度这样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国度,对方有可能将她抛弃(虽然她的伴侣不是这样的人)。
电影设置了一个明显的正能量结局:尽管女主为自己的极端行为付出代价,但同时也换来了她渴求已久的公正。
和电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当下的现实,就在这部影片让你误以为印度女性终于开始觉醒,终于有人愿意替广大女性的遭遇发声,有人却告诉你,这也许是一种错觉。
就在去年,某印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还在两起强暴案中,振振有词地说,强奸犯只要去了被害人就不用进监狱。他甚至大言不惭的认为,婚内强奸不算强奸。
司法部高层尚且拥有如此认知,要想从根儿上扭转印度社会针对女性的性剥削的难度自然不难想象。
除了直面印度当前最棘手的性犯罪问题,电影对当代大众心理的挖苦也辛辣无比。
女主绑架的16个小孩中,其中一个人的妈妈来自电视台,倒巧不巧,她刚好是一个主播。不过因为得不到重用,她一直没有办法获得直播资格,只能在一些录播节目中打工糊口。
绑架案这一原本对她而言充满悲剧性的时刻,却在小孩满足女主释放条件的那一刹那,成为她获得重用的转机。
当她刚经历完一轮儿子近乎生死别离的痛哭流涕过后,不曾想,和女主的关系反而成为她职业的新起点,并让她有机会坐上直播台,对女主进行义正严词的道德谴责。
看着画面中延迟的直播画面,女主不无嘲讽地说,信号延迟(电视信号因为播出机制的关系,会相对实时延迟几秒)就如同整个社会机能的投射,属于普通人的真相总是比镜头前的真相迟来一步。
这当然不是什么借题发挥,而是经历过一系列不公对待后的有感而发。更何况,眼前的人(主播)明明没有经历过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,却站在道德制高点对自己说三道四。
那一刻,媒介里的真相和现实里的真相变得割裂而难以调和。吃瓜群众以为报道中出现的,只不过是另一个精神错乱而报复社会的疯子,但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,她所面对的,不过是又一次来自集体潜意识中的傲慢与偏见。
就像被女主点名要求见面的印度总理一样,尽管以女性姿态登顶印度权力之巅,但在要不要和女主见面以换取人质解救的问题上,她依旧需要提防来自男性同僚的成见。
这样的成见并不源自她的位高权重,仅仅是因为“女人比较感性,在大问题上不容易做更正确的选择”。
当一个社会把女性地位无限贬低,针对她们的暴力自然就变得“天经地义”。《星期四》宛如一声怒吼,尝试去叫醒那些依旧遵循古旧价值观的沉睡者。
女主知道,倘若不做一些出格的事,自己的遭遇将永无机会被聆听。这是她的被逼无奈,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。
选择将冰冷的现实拍出来,只是通往平权和法治的第一步。